380_65px;
1600_265px;

妇女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妇女保健

压力性尿失禁

编辑: 来源: 更新于:2017-12-4 阅读:

正常女性控尿机制

正常女性控尿机制是由膀胱、尿道、盆底肌肉群、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是结构与功能协调关系的体现,正常排尿反射包括12个神经反射,其中任何环节异常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状态。正常控尿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维持:

1> 尿道黏膜的闭合作用。正常情况下丰富的尿道黏膜及黏膜下血管使尿道呈褶皱状,保持尿道体积,能封闭尿道。

2> 膀胱颈肌肉和尿道括约肌产生的张力作用。女性尿道有两层肌肉覆盖,即内层的平滑肌(尿道内括约肌)和外层的横纹肌(尿道外括约肌)。该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大脑皮层和脑干等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对储尿和排尿起调节作用。

3> 控尿的解剖机制,及膀胱颈后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

4> 尿道高活动性学说,该学说认为分娩损伤或衰老导致盆底肌肉薄弱,造成近端尿道下降至更低、更孤立的位置。腹部压力增高时,压力不能均等的传导到膀胱和近端尿道,而是更多的传到到膀胱,使膀胱内压力超出尿道闭合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5> 阴部神经损伤学说认为阴部神经支配外尿道括约肌,其损伤可引起尿道的神经支配和功能紊乱,导致尿道阻力下降,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尿失禁(UI)是指"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尿失禁主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四个类型,其分类可按照解剖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从生理功能上主要分为贮尿和排尿异常;从解剖上主要分为尿道和膀胱功能异常。

首先了解"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的病理机制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储尿期功能障碍,因尿道控尿机制异常,腹压增加时膀胱内压大于尿道内压而使尿液不自主流出。临床上简单的分为两型:1>解剖型,也称尿道高活动型压力性尿失禁,因盆底肌肉松弛膀胱尿道下移所致;2>尿道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型,因尿道括约肌张力减弱所致,逼尿肌静止时膀胱颈处于开放状态。临床上90%的压力性尿失禁属于解剖型,然而这两型压力性尿失禁不是相互排斥截然分开的。由于没有盆底的支持,尿道的过度活动也会使括约肌丧失收缩的有效性。研究认为在所有的解剖型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括约肌功能障碍。

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咳嗽、打喷嚏、大笑、体位改变和重力活动等腹压增加下引起尿失禁,常伴有下坠、腰酸,久立后加重。自觉有肿物从阴道脱出,向下用力或积尿时肿物增大,卧床休息及排尿后缩小或消失,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并常有残余尿,并多发尿路感染。

12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