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_65px;
1600_265px;

妇女保健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教育 > 妇女保健

急迫性尿失禁

编辑: 来源: 更新于:2017-12-22 阅读:

正常女性控尿机制

正常女性控尿机制是由膀胱、尿道、盆底肌肉群、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完成的,是结构与功能协调关系的体现,正常排尿反射包括12个神经反射,其中任何环节异常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状态。正常控尿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维持:

1> 尿道黏膜的闭合作用。正常情况下丰富的尿道黏膜及黏膜下血管使尿道呈褶皱状,保持尿道体积,能封闭尿道。

2> 膀胱颈肌肉和尿道括约肌产生的张力作用。女性尿道有两层肌肉覆盖,即内层的平滑肌(尿道内括约肌)和外层的横纹肌(尿道外括约肌)。该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大脑皮层和脑干等排尿反射高位中枢对储尿和排尿起调节作用。

3> 控尿的解剖机制,及膀胱颈后尿道周围的支持结构。

4> 尿道高活动性学说,该学说认为分娩损伤或衰老导致盆底肌肉薄弱,造成近端尿道下降至更低、更孤立的位置。腹部压力增高时,压力不能均等的传导到膀胱和近端尿道,而是更多的传到到膀胱,使膀胱内压力超出尿道闭合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5> 阴部神经损伤学说认为阴部神经支配外尿道括约肌,其损伤可引起尿道的神经支配和功能紊乱,导致尿道阻力下降,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尿失禁(UI)是指"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被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尿失禁主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四个类型,其分类可按照解剖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从生理功能上主要分为贮尿和排尿异常;从解剖上主要分为尿道和膀胱功能异常。

简单了解"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夜尿、排尿间隔<2小时,不能拖延和控制排尿。

急迫性尿失禁特点

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往往排尿量达不到150ml,经常因尿急找不到卫生间而出现尿失禁。

常见原因

逼尿肌过度兴奋或反射亢进,常合并泌尿系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肿瘤、结石、憩室、出口梗阻、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有些患者病因不明。

专科检查

功能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检查项目应包括尿流率和完全性膀胱测压。目的是证实有无尿失禁及其尿失禁发生机制。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往往排尿量达不到150ml,国际控尿学会建议可以采用两次中最大一次尿量作为该病人的尿流率检查的参考结果。完全性膀胱测压应主要了解有无不稳定膀胱或逼尿肌反射亢进,有无顺应性损害,了解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时应注意改变灌注速度或嘱患者咳嗽刺激膀胱以诱发逼尿肌反射,如充盈期逼尿肌不稳定频繁出现,可降低灌注速度以尽可能了解膀胱测压容积,排尿期主要了解最大逼尿肌收缩力,压力流率分析以判断有无下尿路梗阻。肌电图可以了解有无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12

上篇:

下篇: